第十六世法王 | 故事

故事列表

金剛乘在西藏

公元七世紀在藏王松贊干布(King Songtsen Gampo)的時代,佛教傳入西藏。到了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King Trisong Detsen)在位期間,佛教開始在西藏生根。
蓮花生大士(Acharya Padmasambhava)和寂護大師(Abbot Shantirakshita)協助藏王,把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並把佛經翻譯成藏文。
#藏傳四大教派
佛教在西藏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後,有了舊派寧瑪傳承或稱紅教,薩迦教傳承或稱花教,格魯傳承或稱黃教,以及新派噶舉傳承或稱白教。
#噶舉傳承
噶舉(Kagyu)藏文的含意分成兩部份:「口傳」(Ka)及「傳承,(avu)法教的傳授方式是:上師透過直接的口傳,將三身心要、四種成就等法傳給弟子,以確保法教正確無誤的延續。
噶舉傳承的祖師,是印度84位大成就者之一的大瑜伽士帝洛巴(Tilopa,989-1069)。他除了修學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外,最重要的是他曾直接從法身金剛總持佛(Dorje Chang)的報身領受教法而證悟,之後將法傳給印度大學者那洛巴(Naropa)。
他的弟子馬爾巴(Marpa Lotsawa)一生三次往返印度,將所學教法帶回藏區,傳授給包括大瑜伽士密勒日巴(Milarepa)在內的弟子們,密勒日巴的弟子是被佛陀預言的證悟者岡波巴(Gampopa)。
岡波巴弟子中,最優秀的是:杜松虔巴(Düsum Khyenpa)——三世智即第一世噶瑪巴,當他還在世即預言他將轉世,並以「噶瑪巴」之名建立轉世系統。
#噶瑪巴轉世系統的緣起
在第一世大寶法王所有弟子當中,成就極為殊勝的是卓貢惹千(Drogon Rechen),杜松虔巴選擇他為傳承的延續者,並囑付他將「噶舉傳承」守護好,將來他的轉世回來,再回傳給他。
杜松虔巴還給了卓貢惹千一封信函,內有他轉世的時間、地點、父母親的名字等相關資科。
數年後,年老的卓貢惹千在圓寂前,將傳承和信函交付給他的弟子朋札巴(Pomdrakpa),並指派他為傳承持有者,在杜松虔巴轉世返回娑婆之前要堅守傳承教法。
十三世紀初,噶瑪巴希(Karma Pakshi)在去中藏求學途中遇見朋札巴。朋札巴立刻認出噶瑪巴希符合轉世信的中的徵兆,也就是師祖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轉世,杜松虔巴也成了西藏的第一位祖古(tulku)噶瑪巴希成為第二世噶瑪巴。
噶瑪巴希——噶瑪國師(1204-1283),認出第一世噶瑪巴的轉世之後,朋札巴把從上師處所得之法教,無謬的回傳給第二世大寶法王,傳承的教法甘露從這個寶瓶又滴水不漏的倒回原來的寶瓶中。
根據歷史記載,第二世大寶法王荼毗時,有無數不可思議的示現,噶瑪巴希的心臟、舌頭、眼睛沒有燒壞,骨頭上出現許多本尊形狀,種子字及右旋海螺等,以及無可計量的潔白舍利子。
噶瑪噶舉傳承殊勝之處,是上師弟子間以「口耳相傳,以心印心」的方式將殊勝的禪修法教傳遞下去。
不中斷的傳承就如黃金念珠般持續下去,為表示對傳承上師們的敬意,故稱為「黃金珠鬘」。迄今傳至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噶瑪巴建立了噶瑪噶舉傳承,他是噶舉傳承的中心導師,並且是藏傳佛教轉世制度的創始人,彰顯了著薩「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的慈悲精神。
就像大寶法王2005年在上密院有感而發所作的《憶念蒼生情》一樣,
善思如母眾,難忍無量苦,
憶念蒼生情,世世永不離。
那樣的慈悲如潮水,滋潤著廣大的有情,像母愛子毫無疲厭;那樣的愛如廣闊的天空,一望無際,看顧著所有的眾生,未曾捨離。
~摘自——見 即 解 脫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