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佛法難得
我要重申,學習佛陀教法的機會真的是“稀有”而彌足“珍貴”。
當你發現佛法出現在你的生命中,這是以前從不曾有過的機會,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值得記上一筆的里程碑。
但一定要善用這個機會因為它非常的有限,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是極具價值的機會。因此,掌握住這個機會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最大的努力真誠精進投入教法的實修中。否則,機會就如天邊的雲朵一樣轉眼消散成煙。
如是實修
人們會失去這個機會的危機是肯定的,這樣就會離佛法越來越遠,這將是非常不幸的情況。
這就像把鑽石跟一堆水晶放在同一個器皿之中,人們會忽略那顆鑽石,因為器皿裡的東西看起來完全一樣,慢慢的,當灰塵蓋住,人們就再也分不出它們了。
但如果是另一個情況,當鑽石被洗乾淨放到金台上,並以閃亮的燈光照耀著它,那麼它當然一定會被看到。你會很清楚的分辨出它就是顆鑽石,絕非一顆普通的水晶。這種層次的了解及認知是很重要的。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尊重他者
現在,認真的去修法及研讀法教,不管我們研讀的什麼經典,做的是何種實修,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對其他的教派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保持尊重。
我們可以從佛教自身看到最好的例子,當人們試著要在小乘與大乘之間作出區別,這不但是個錯誤的想法,也是與佛陀的教義相違背。我們必須平等的對待小乘就跟對待大乘一樣。
我們必須尊重既有的宗教,一個已經在這個國家流傳了幾百年的宗教。這些宗教已經在許多人的生命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人可以選擇投入自己喜歡的宗教,可是絕不能去否定現有的任何宗教。
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實修的自由,因此任何人都能選擇忠誠於一個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這個選擇不包括拒絕,否認或不尊重其他的宗教及教派,這不符合佛教的做法。
既然我們都有選擇宗教的自由,很重要的是,我們對實修與上師要持守承諾,我們對進一步獲得的教法和指導,要透過不斷的實修讓自己成為一個具器的弟子。
盡最大能力修持
有些學生的理解甚至會勝過老師,這種青出於藍的情況是有可能的。我們要看到這個可能性,並善用它,我們真的有能力去確實掌握這些教法。
我們與老師和教法之間有明確的關聯,如果我們想要在修學上有所成就,那麼精進投入修持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或當個宗派主義者,如果我們跟著一位老師學了點法教做了點實修,就轉到另一個宗派做一樣的事,這樣的人絕無法進步也不可能成功。從這個角度來看,專注在一個教派上精進修持一個法,這是至為重要的。
只要我們能遵循傳統的教義,不管是在宗教上或精神層面上,實修都能獲得一般的利益。用一些方式也能獲得不同的成果,但那是不同的道路。
我要再重申一次,無論是否為佛教徒,尊重不同宗派的法教很重要,同時,你有選擇的自由。選擇一條讓內心充滿意義的道路。
舉例而言,聽說某樣東西是酸的,你會想要嘗看看它的酸味,或是甜的、苦的,你都會希望能試試看,不管做什麼修持,抓住重點去經歷它的精髓。
經驗非常重要,你們有能力去擴展親身經歷,建立起與特定教法及修持的關係是必要的。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因為勝義
來自人們對法教批判的另個原因是他們如此的急躁、困惑,因此來來去去,他們試著要與法教搭上線,他們迷戀法教,想要快速得到的一些東西,然而他們對所學都沒有合理的了解,也沒有達到任何的體驗。這如何可能?
他們怎麼可能去經歷任何的過程?因此他們就離開這裡到那邊去,花一點時間,只花一點點的時間,就期待某些事馬上發生。
需要時間證明
如果這是條正確的道路,是勝義的教法,它們不會這樣就有結果。絕對需要時間。
事實上,大乘的教法非常的殊勝,你需要盡最大的虔誠、承諾及真正認真的修持。修持的成果不會在彈指間就發生,教法的修持是一步一腳印,絕對不可能一蹴可及,也無法便宜行事。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對教法有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教法,對法也沒有信心,那麼恕我直言,你正在欺騙你自己。
你必須對法有一定程度的耐心及信心,當你對法越有信心及信任,你對法就能夠有越快的了悟,那麼在你的一生中,你會有顯著的成果及滿意的體驗。
這些過程都是你能感覺到的,絕對值得你花所有的時間及精力去實修。
對修持有耐心
如果你對法有全然的信任及信心,你完全的投入,在你的這一生當中,你一定會有一個非常具有意義的成就。
如果你對法雖然不是全信,但還是有一點信心,也稍做實修,即使如此,你還是能看到一些成果。
你可能也聽聞某位師父是個修行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你並不覺得他的修持有什麼特別,直到在他死後你看到他可以禪坐三天不倒,如果一個人不是在生時成就,那麼在進入中陰時,絕對是淨化的最佳時刻。
在這個全然清明的當下,光明的片刻會生起,你所發展出來的能力,可能為心性的更高境界帶來了悟。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以你的行誼建立起教法的價值
人們須要工作以養活自己。當你有要達到成就的想法時,你對周遭的人乃至你的國家就有責任。
你必須關心他們,你要無時不刻的安住在教法的修持中,抓住任何的機會去利益他們,盡你的所能以各種方式去利益旁人。
你出生在這個國家,居住在這個國家,在此地居住數個世代的家庭成員都可能會讀到這篇文章。這個國家對你而言是個重要的地方。
你應該尊重你的祖父母,過合乎規範的生活,並且尊重祖先的傳統有尊嚴的過活,以符合你的父母,社會和你自己所認同的價值。
你應該為後代子孫建立一個體面而有尊嚴的模範,如果你真的想服務你的國家,並幫助其他的人,這是個合宜的方式,這絕對好過只是去參加某個團體,進而為了這個團體捲入各種競爭,以及不必要的意識形態。
身為一個教法的實修者,我們不否認也不排斥任何的意識形態,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玩這些遊戲。這完全不需要,這不重要,也不必要。
或許你是在醫院做事,你應該可以看到自己有機會也有責任去幫助人們。
一樣的,不管你是從事什麼行業,絕對有你可以為旁人服務的事。
你應該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期望國家來服務你,這是我們修持的一部分。
你不這麼做,就表示你不負責任。如果你是大乘佛教的實修者,這意味著這件事值得你自豪,對你具有價值,也值得你慶幸。
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到處遊走,把自己當成教法的流浪漢,這有違教義,他們衣衫襤褸留著長髮,不沐浴也不盥洗,就好像是使用毒品那一類的人,這絕非表現自我的方式,如果你不尊重自己就是不尊重你所修持的教法,這樣你就沒有為殊勝的教法建立起有價值的前景。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透過外在表現內在的修持
這個訊息是要給所有教法的實修者:我們內在與外在的行誼必須一樣的端莊。
我們不吸毒,穿著合宜,成為一個體面的人。
效忠你們的國家,服務社會,貢獻給佛法以及自己,作個自尊自重的人這才是法道。
如果你看起來像是個完全被社會所抛棄的人,那如何能利益旁人呢?你所呈現出來的這些儀表,並無法彰顯你內在的修為。
如果你們正在法道上修持,應該很自然的就能吸引那些跟你們擦身而過的人。
他們會想這些人絕對是高尚的人,我應該去認識他們,並從他們那裡得到些有用的訊息。他們或許能協助我。
你們的外表要讓人家看起來就是有能力可以給予幫助的樣子,至少可以直接給予一些方向性的協助。
我們應該要以這樣做為教法榜樣為榮。
如果你只是整日遊蕩、衣衫不整,也不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好像在這個世界擺錯位置的人,這會讓人對你的國家、對你所進出的道場,以及你自己本身的印象都不好。
這意味著你給這個國家及它的人民,帶給別人沒有尊嚴及不佳的印象。
這些觀點都是我在離開美國之前要特別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受用。
無論是誰聽聞這些話語,不管你是否為教法的修持者,不論你是否身為佛教徒,希望這些話能給你一些概念,它們來自誠懇與真實,這些話不是一種形式、虛偽或外交辭令,而是直接了當,清楚明白。
憑藉著這些正直與真誠,你可以為人們服務,如果你依佛法而服務可以造福很多人,這就是大乘教法及實修的偉大。
你不用為了學佛退出社區、社會或家庭。你不須要,你有自己的尊嚴。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鐵牛年吉祥 噶瑪巴千諾
在一首十六世法王親作祈請文中說:
『#直至眾生界未空盡,
#噶瑪巴的示現也無有窮盡。』
在這個新的一年將要開始的緣起
願我們在上師三寶的護念中
#心安平安
#無有恐懼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慈悲事業的展現方式
藏傳佛教是立基於大乘佛法,以及西藏特殊的大乘教法傳統之上。
數個世紀之前,印度的大成就者將佛陀教法的精華全部集攝在一起,將這些精髓帶進西藏,直到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佛學院學習到相同的內容。
另外,你可以經驗到你所學的成果,享受你的修持成就。
我有信心大家都有能力可以體驗到成佛的果實。
大乘教法的重點是去修持菩提心,菩提心或者說是開悟的心。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菩提心,一個是自利,另一個是利他。
一旦進入真正的菩提心修持時,自然的會生起自利及利他兩種菩提心。
我們在滾滾紅塵中工作,總是必須去完成一些任務,如果我們的發心是在了解因果的情況下去利益他人,那麼你一定會對他人產生信任,他人對你所做的事也會具備完全的信心。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善用菩提心
菩提心的善巧方便運用,讓你更能有效的去幫助他人。
菩薩的佛行事業可以分成四種:布施、愛語、利行及同事。
菩薩在修持布施時,一見到可憐的人,當下自然的就會給予食物、衣服或任何他們需要的物品。
菩薩也知道一般人無法聽進去憤怒不悅的言語,他們深刻的了解每個人的處境,他們不說刺耳的話,取而代之的是話語和緩平靜,讓聽聞者都倍感舒服。
#以利四事業
菩薩行誼中允許菩薩隨緣觀機去做佛行事業。
如果我們去觀察東、西方的宗教,即使教義上有所不同,但一樣的都強調虔誠。
如果要考慮思維模式的差異,那麼你就會看到東、西方的不同。
因此在西方國家,上師必需以西方人的理念方式去講話,那麼佛法的種子才能完整的進到西方人士的生活中。這就是上師說話的方式。
我們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不管是美國,加拿大或歐洲,整個世界都接收到佛陀慈悲的光芒。
此刻,人們會想要作實修,修持帶給他們更多的法喜。
然而,為了要實修,你必須在一個正確的情境中,這個環境本身將帶給你佛法非凡的加持。
一旦獲得這麼美好的加持,把教法傳授給那些準備好要作實修的人,這就是行者的責任了。
就像我在演說的開頭所提及的,教法的根是珍貴的菩提心。
菩提心即是對他人有慈悲心,這就是我今天演說的精華所在。有人認為這種法教很難領受。
此外,他們相信即使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領受到這個法教了,這對他們還是非常困難,而且要比一般人花更多時間才能真正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或許這是真的,我們可能會有這種想法,比如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要能成就大乘教法的博大精深與奧妙的境界,也就沒那麼簡單了。
透過大乘的實修,並不容易達到喜樂成就的狀態。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心念。
事實上你應該依循教法並且實修,把因果的觀念牢記在心。
如果你堅定不移並且充滿自信的做到這一點,或許了悟的時間會縮短,也不再那麼困難。
大乘密法中有如下的開示:
當下,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在那個片刻,開悟現前了。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利他「#修持的核心」
然而,不管是否要當個教法的行者,這是個繁忙的年代,充滿各種讓人眼花撩亂的休閒活動。
在這樣的時代,有哪些修持是我們必須要作的呢?比如,我們可以從自身的需求情況來看,他人所需要的跟我們並沒有不同,在這種了解下,我們應不斷地思維要如何去利益他人,這是教法修持的核心。
我們隨時把自己放在「利益眾生」的思維之中,如果我們對因果的運作有信心,那麼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會有很好的結果。
再舉另一個例子,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說:「這是我的父母,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財產等等。」
但從法緣的角度看,我們應該要看到所有的眾生,並且真切的希望他們從痛苦之中解脫,達到究竟的佛果。
我們以這種方式培養菩提心,我們練習利益他人。
這個思維方式絕對是精華,不只是可以用在佛行事業上,也可以運用在我們日常的任何活動中。
如果我們能無時不刻都處在堅定的利他思想上,在此種情境中哪怕你只是念一句「嗡瑪尼貝美吽」,我們都可以幫助眾生從痛苦中解脫,也會幫助他們提升到佛的果位。
今天有許多人聚集在這個演說會場,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你們扮演學生的角色,我作為一個老師,對於佛法給予一個簡要的解說。
我衷心的把我的關懷及祝福,加持給你們和你們所從事的活動上,並祝福大家健康長壽。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精神修持的開示(一)
教法的修持包括了一定的可能性。一個行者如何將這種潛在的可能轉化成事實呢?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取決於個別行者的根器,且依行者與教法連結的程度來決定,例如行者修持的是小乘還是大乘。
我們處於一個獨特的時代,使得修持大乘是可能的。這絕對是寶貴殊勝也絕對是稀有難得,我們關注教法的發展及我們對自身的責任感,這兩點已經把我們放在一個位置上去整合殊勝且稀有的大乘教法,進入我們的生活中。
透過大乘實修,我們有可能經驗到不再回到娑婆世界,並體驗到極樂的感覺,這種體驗是自明的了知且毫無疑惑。
我們內心有時會在是否要修持佛法之中搖擺不定,認為佛法總在那裡唾手可得。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任何一個短暫的片刻,任何時候有修持教法的機會,我們都該善用,如果我們對教法沒有負起責任,對大乘及金剛乘也沒有認真的尊重,這絕對有可能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跟上師連結的人。
如果我們對大乘法道的責任很少付出關注,這會造成三味耶戒的破損。因此有任何能夠修持教法的機會,我們都應該把握住機會並認真的實修。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精神修持的開示(二)
如果你認為教法微不足道,是可以忽視的,由於你這樣的態度,這個現象就真的會顯現,這將是你重大的損失。
事實上教法深藏不露浩瀚如海,絕非你所能测度。
換句話說,教法的力量從佛陀時代到現在,已被永恆的有效性所見證。
面對教法你可能有些掙扎,你必須真誠的了解到教法的神聖性,並進而了解到不管此世或是來生,事實上已經沒有任何事情比持修教法更重要的了。
就舉一般簡單平凡的生活中商場的情況,我們知道一個生意人,會為即將進行的個案設計出一套計畫,他知道此個案要花掉他多少成本,或許一百萬美金,這個計畫的每個細節都花掉他浩大的心力。
在生意的世界裡,對個案這麼的重視絕對必要,付出這麼大的精神力量就是為了獲得圓滿成功。
這裡的重點是,一個人付出這麼多的努力,金錢,就只是為了一個短暫的成果,那麼為什麼不盡可能的投入精力於可以獲得對一時與永恆皆有利的事呢?
無論你是接受了灌頂或教法解說,如果你能夠感受到教法的重要要性,那麼你與大乘教法之間,別具意義,而且將會被圓滿達成。
如果對教法有真實的承諾,你將能夠展開直接且具義的虔誠,對教法有信心,並且對眾生具有真誠的慈悲心,你對業力整體性的運作將有真實的了解,對因果關係的本質也會清楚明白。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菩薩的願心與精髓(一)
菩薩的願望與行動都具足力量,因為從一開始踏上菩提道,著薩就抱著非常大的志向,以堅決明確及強大的願心,去做能嘉惠並且解脫眾生的事。
由於大願中真誠的決心,任何能夠利益眾生,解脫眾生的事情他都會努力不懈的去做,永不疲厭。
憑藉著幫助眾生的願望,菩薩會經歷各種不同的階段,展開一段深刻的旅程,並會發現自己愈來愈有能力去利益無數的眾生——菩薩最初就是這樣踏上菩薩道的。
當菩薩們以熱誠的願望與行誼去利益了一切眾生,這就是圓滿成就。
能夠圓滿利益一切眾生,其精髓就在利眾的當下是無私的、沒有期待、懷疑、希冀、執著、厭惡,對每件事物都沒有任何的得失心在當中。
菩薩的行誼完全純淨無瑕,菩薩全心全意毫無間斷的為了利益眾生而全力付出——任何時刻都沒有絲毫的猶豫與懷疑,因為所有的障礙都被超越了。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菩薩的願心與精髓(二)
菩薩的利生事業是溫和的,因為所有的傷害及放肆的行為方式都被捨棄了。
不只所有傷害的行為在菩薩的生活中已完全滅除,即使在未來會造成傷害的因也都不存在了。
菩薩所做的事不只是利益所有眼前的眾生,也奠定了利益未來一切眾生的基礎。
當菩薩開始他們的佛行事業時,給予眾生無法度量的利益,他們無畏的布施,在這種廣大的布施之中沒有任何的懷疑或期望,他們就像是充滿無限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或是大力威猛的金剛手菩薩等等。
如果一般人能效法眾菩薩的發心,將會有一樣的能力嘉惠無數的眾生,所有的事物似乎都會聽命於他們的指揮,有時美麗的蓮花及花叢,會因為他們而在大海中綻放,他們的一滴淚水可以化成一片汪洋;所有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菩薩的召喚中,火可以成為水,水能轉變成火,這都緣於菩薩強大的願力及行持所化現。
對我們而言,慈悲心的修持必須充分被體認,它應該時時在我們的心續之中而且付諸行動。
如果有人試著要作禪修,例如修持空性或止,一方面我們對皈依的對象不可一時或忘,另方面自始至終我們都要對所有眾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空性的真正本質就是慈悲。如果沒有經驗過慈悲的浩瀚,即使有人聲稱他已經了悟空性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透過修持踏上金剛乘的道路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你有機會接受到法教,這裡(KTD)有不同的上師、有各式各樣的設施,你已經領受了很多層面的教導,很重要的是你不要漏掉一個重點,將上師所教導的內容付諸實修,這絕對必要。
我今天所要強調的很多內容,你一定已聽過許多遍了,但是為了讓你更專注及尊重,你對所接收到的,也了解它的珍貴性的內容做完全的整合。
我們需要將教法徹底的付諸修持,並完整的了解其中真正的意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呢?
再說一次,就是修持菩提心,安住在自性光明中,透過這些修持,慢慢地你就能踏上金剛乘的道路。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菩提心是一切成就的基礎
菩提心必不可少。除非有菩提心支撐著金剛乘的深厚修持技巧,否則行者不一定能夠對教義有深刻的了悟。
因此,看來所有的成就都根植於菩提心的修持,並以虔敬心來提昇支撐,菩提心的修持將創造出有利其發展的環境。
發展菩提心的一個典範就是菩薩戒。在菩薩戒的傳統中有七眾或說七種級別的菩薩戒,也有稱這是自持戒,這些傳授的內容都被稱為「戒律」或「誓言」。其中,皈依戒被視為進入持守戒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在取得皈依戒之後,你可以領受任何你想要受的戒律,讓它們強化你菩提心的修持,使你能夠更簡單,更真誠,更健全的踏上佛道。
自持戒的運用中,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忽視戒律,三毒強烈侵襲我們的模式是:貪戀、瞋恚及愚癡。一個人如果想要根除三毒的模式,就要使用適當的解藥去對治,那麼修持菩薩戒就是個必要的工具。
我們有修持大乘的原則。我們要在生活中修持所談論到的大乘教法:開展對自心本性的了知,關懷並利益及解脫所有的眾生。
從所有物質層面來看,美國絕對是個富裕的國家,這代表什麼呢?這個國家的人民比世界任何國家的人都要忙碌,人們被各種世俗的欲求所占據。由於被鋪天蓋地的物質需求所圍繞,因此加速了生活的步調。
一個繁忙的情況引領著下一個緊湊的行程,就這樣馬不停蹄的循環忙碌下去——人們就這樣忙碌著。
而這種團團轉的生存方式就真實的呈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為了要緩和現實的這種情況,首先要平靜自己的內心,不要完全被周遭事物的漩渦捲進去,為自己創造某種程度的寧靜,培養簡單控制我們的心使其平靜——至少在我們的內心保有一方開闊的空間。
不管你是誰,首先每天都要花些時間做基本的禪修練習。禪修是特別為了帶領那些不斷被忙碌所占據的人,去平靜他們的內心所設計的,這是佛法修持的第一步。佛法對自他都是如此的重要啊!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在感激中修持佛法
如果你了解到也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請在自身體驗的感激中繼續佛法的修持,無庸置疑,你將利益到所有你遇到的人,特別是對你的國家;毫無疑問的你絕對有能力把人們從無盡的困難及衝突中拯救出來。
因此我們面對佛法的修持時,絕對要嚴肅以對,並以非常恭敬虔誠的態度去修持教法。
佛法在塑造一個人的生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這並非僅及於此生,還有未來的生生世世。
如果一個人想要擁有一時及究竟的幸福安樂,毫無疑間,佛陀教法的修持是唯一可靠的連結。
認為有感受與感受者從無始以來就存在了,這也是執著模式的一部分——從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讓我們不斷地墮入輪迴之中。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的心念已經很會耍弄這些戲論。
但就心真正的本質而言,它無色、無相也無形,它既不在大腦也不在意識裡,它無法被定位。
心性本身超越所有的實質性,既然如此,在禪修時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既不回憶過去也不邀請未來,就只是安住在當下的心性中。
在自心本性的當下修持,就是你們大家要去開發的了。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噶舉教法的來源(一)
噶瑪巴特有的「自我認證」轉世智慧:
在我們探討噶舉教法的傳承之前,序幕從佛陀教法的來源說起:
『一、釋尊成道及三轉法輪』
2,500多年前,在印度的釋迦族王子悉達多捨棄容華富貴,離開金碧輝煌的皇宮,修持苦行六年,之後發現苦行並非成就之路,棄而禪修,他越過尼蓮禪河到菩提迦耶,在菩提樹下思八聖道,夜睹明星豁然了悟一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距今(2015)為2,558年。他從一位養尊處優的王子,透過不斷的修持,完全照見自己,悟道成佛。
佛陀成道後前往瓦拉那西,為橋陳如等人開示「苦,寂,滅,道」四聖諦是為初轉法輪或稱示轉法輪,為「阿含期」。
之後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鳩山二轉法輪或稱教轉法輪,講說般若,開示空性,是「般若期」。
三轉法輪或稱證轉法輪,所講述為眾生本具如來藏之細分,開示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又稱「唯識期」。上述是以經教乘門的角度所作的分法。
佛陀當然也開示了金剛乘的教法,包括了四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
佛陀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開示密法。有時在天界如兜率天,有時在人間的印度多個地方。前來受教的都是修密咒的菩薩,勇父及空行母。
經教的教法目的在了解法界的本質。金剛乘的教法透過生、圓二次第的修持,及上師為弟子直指心性,這些殊勝的教法能令行者更快捷的達到佛果的成就。
『二、佛入涅』
佛在八十歲這年,發現跟他有宿世因緣的弟子皆已度盡,須宜說之教法皆已講畢,此世再也沒有要做的佛行事業了而選擇到拘尸那羅入涅。
『三、佛法四期』
1.原始佛法期:佛入滅後,其弟子分次集結佛的所有開示,並把這些法教加以保存。此期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至公元前5世紀。
2.闡釋法教期:在佛法結集時,眾弟子對佛陀的法教作了不同的解釋。南傳佛法因此分為不同部派。
這是第二期佛法的發展,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3.大乘教法期:大乘佛法主要有唯識和中觀兩派,約在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此期是大乘佛法的興起時期。
在龍樹,無著,世親和其他佛法大師出現世間時,大乘佛法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4.金剛乘期:金剛乘——佛陀教法第四期。
金剛乘在印度並未普傳給弟子,因為時機尚未成熟,這些法教均被高度隱藏和保密。
在薩惹哈(Saraha),龍樹菩薩和其他大成就者的時代,金剛乘密續的修習才獲進一步弘揚。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序(一)
所有勝利者之主,榮耀的噶瑪巴是舉世聞名的尊貴聖者。他的化身體現了諸佛證悟的事業,根據眾生各自的根器和性向,以無量的方式饒益有情。
噶瑪巴利他事業的範圍和方法,連登地著菩薩眾都難以完全度量,更何況是如我們一般平凡的眾生呢?儘管如此,藉由閱讀往昔諸佛的預言授記,以及查閱往昔許多學者和大成就者所集結的西藏歷史,我們這些凡夫仍得以更加瞭解歷代噶瑪巴利益教法和眾生的偉大行持。
為了幫助大家更深入認識這些內容並鼓勵歡喜俱信的弟子們,我匯集了歷代噶瑪巴生平的精要內容。
在探討每一世噶瑪巴轉世的詳細內容前,讓我們先閱讀一些重要經典的預言,內容指出噶瑪巴對當代教法和眾生的重要性。
佛陀釋迦牟尼在《三摩地王經》說道:
『我入滅兩千年後,紅臉人的國土中將出現教法,當地居民將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弟子。在末法黑暗的時代,觀世音菩薩將示現為欣哈那達菩薩:獅子吼。他將以「噶瑪巴」這個名號,廣為人知。』
經典中的這篇引文描述噶瑪巴將如何以菩薩之姿,初次示現在這世界上,又如何以這個菩薩的身份進而證得佛果。
根據這部經典,這位菩薩未來將會投生到兜率天,成為賢劫第五佛的攝政;他會誕生在「天人之花城」,父親是「獅子岩」國王,母親是天女「天人喜泣」;那時,他會預見人類世界將發生之事的五個預示。
那一世誕生之後,他將尋覓並證得純正圓滿的佛果,成為欣哈那達:獅子吼佛,也就是賢劫第六佛。
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一直到這個偉大聖者證得佛果前,他仍會在娑婆輪迴中,以菩薩的身份示現,從事海洋般廣大的行持,利益無量眾生。
#下圖為噶瑪噶舉傳承祖師唐卡
#一至十六世及十七世法王手印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摘自——見 即 解 脫
第四世噶瑪巴 若佩多傑
(西元1340- 1383年)
以諸語音調伏眾有情,
離邊智識斬除諸邪說,
清淨正說揭顯實相義,
若佩多傑足前我祈請。
「以種種語言,您調伏種種不同的眾生,以遠離邊見的智識,您掃除一切錯謬的說法,以清淨正確的言教,您揭示真正的實相。若佩多傑,在您足前,我虔心祈請。」
藏曆金龍年五月初八,第四世噶瑪巴生於衛藏的貢波省(貢波區)。
據說,噶瑪巴的母親懷胎時,就聽到從子宮中傳來「六字大明咒」的念誦聲;而且噶瑪巴甫初生時,即口誦「六字大明咒」。
3歲時,噶瑪巴若佩多傑告訴母親:「我就是噶瑪巴希的轉世,將來我會教導許多弟子。」母親則答道:「如果你是噶瑪巴希的轉世,那麼你不也就是讓炯多傑嗎?」這孩子回答說:「他們兩位,是無二無別的。
9歲時,他遇到了第三世噶瑪巴的大弟子之一:托殿貢嘉瓦,開始領受傳承的精要教法,諸如「那洛六法」等。
若佩多傑本身也是一位成就非凡的詩人,他非常喜愛梵文詩歌,自己也創作了許多優雅不凡的道歌——道歌,或說「了悟之歌」,這種由真實體驗所流露的創作形式,是噶舉傳承為人所知的特色。
在這段期間,他創作了許多道歌與論典,並廣為教導弟子。
11歲時,楚布寺派遣代表團來請求噶瑪巴返回主寺。
13歲時,噶瑪巴若佩多傑終於啟程前往衛藏的楚布寺。途中,應西藏烏蒼國王塔西蔣秋嘉稱與其他官員的邀請,造訪了王宮,並接受國王與官員盛大的歡迎與招待。就這樣,一路逐漸行至楚布寺。
14歲時,在葛登寺住持東竹巴座下領受沙彌戒,法名「法稱」,並在住持的教導下,廣為研習律典。
之後,他又遇到大成就者永東巴,也就是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大弟子與傳承持有法嗣。
在永東巴座下,噶瑪巴持續接受教育訓練,領受了噶舉和寧瑪的密績教法,以及傳承的完整教授。
17歲時,中國的蒙古皇帝派遣使節前來,迎請噶瑪巴到中國,但是那一次未能成行。
18歲時,噶瑪巴同樣在葛登寺住持東竹巴座下領受了具足戒。
19歲時,元惠宗妥灌鐵木兒再度請求噶瑪巴若佩多傑到中國,這次他決定接受第二次邀請,就此展開了遊化教學的漫長旅程,途中停留了許多地方,對大眾開示佛法,並在年屆21歲時抵達中國。
#未完待續⋯